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研究生部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
作者:杜文燕 编辑:杜文燕 发布时间:2025-03-24  点击量:

各高等学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届。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决定共同主办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各参赛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科技型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鼓励更多的高校举办校级竞赛。特别是校级竞赛阶段,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完善保障政策、运用媒体手段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市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

三、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高校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高校中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附件:

1.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方案


2.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优胜杯获奖名单



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秘书处

202533

附件1


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引导和激励大学生通过广泛的创新实践,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拟举办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253月—6

二、组织架构

(一)主办单位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学生联合会

(二)承办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二、参赛资格及作品申报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20256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6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可以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前两年可以按硕士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分别对应本、硕申报,后续则不可申报。

2.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6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 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4.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 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者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织委员会检查,对不符合申报要求或者严重违规作品的进行惩戒。

5.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必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者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必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 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5)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必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6.参赛作品必须于申报前将作品项目名称、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在学校官方网站主页上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并将公示截图随作品一同报送。多个学校学生合作申报的项目,必须注明学生、学校信息并在学生所在学校均进行公示。

7.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 3 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全国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8.获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优胜杯的高校,每所最多可报送14件作品;其余高校每所最多可报送12件作品。

9.每名参赛者限报1件作品,原则上均为在校级赛事中获得高奖次的作品。各校选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如研究生作品数超过比例要求,违反规定的,取消该校所有研究生作品参赛资格且不得补报,但如学校只招收研究生的,或只有1件作品参加竞赛的,不受作品比例限制。

10.其余参赛细则,请查阅全国和上海市竞赛章程。

三、赛程安排(相关安排可能根据团中央要求进行调整)

本届比赛将作为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省级选拔赛。为与全国比赛对接,做好选拔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324日前:各高校举行校内选拔赛,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市级复赛;

2.325日至330日:各高校进行推荐项目公示,指导参赛团队登录市赛系统申报项目,并完成形式审查和系统审核推荐;

3.44日:各高校在16:00将推荐参赛作品的公示截图汇总表以电子邮件形式(需包含xls文件和敲章后扫描的pdf文件)报送至市赛组委会秘书处;4424点关闭市赛报名审核权限

4.428日前:市级复赛,以文本评审的方式评出入围市级决赛的作品;

5.520日:各高校于16:00前提交入围决赛作品的《申报书》及正文合订本一式五份,同时附电子版;

6.523日:入围决赛的作品布展;

7.524日:市级决赛,组织入围决赛的作品进行现场展示评审;

8.615日前:根据全国竞赛的相关要求,报送参加全国比赛的作品。

四、奖项设置

1.作品奖项: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报送作品数成正比例。

2.团体奖项:挑战杯”“优胜杯“优秀组织奖”等。

3.个人奖项:“优秀指导教师”奖。

4.其他奖项:根据团中央有关要求设置

五、评审规则

1.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或者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3.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复赛评审、决赛评审两阶段进行。复赛评出三等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在决赛中评出。

4.复赛通过在线评审的方式进行,决赛评审分为现场问辩和公开答辩两个部分,包括参赛选手介绍作品和回答评委提问两个环节。

六、联系方式

(一)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人:陈航斌、周煜雯,61690101

李现雷,61690105;赵 桐,61690064

址:徐汇区东湖路17508

(二)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人:闵

话:021-67791391

址:松江区龙腾路333号师生活动中心A301





附件2


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优胜杯获奖名单


挑战杯1

华东师范大学

优胜杯14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东华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