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研究生部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作品荟萃

更多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报告
作者:林秩舟 编辑:陈前方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量:

林秩舟

本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指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本书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语言通俗易懂,比较好读。第一章从我国行政体系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党和政府的关系,以及我国政治体系中“条块分割,多重领导”这一鲜明的特点,再到多部门协调合作与官僚体系的主要特点,快速且简洁地梳理了我国当下的行政体系特点,为之后政府纵向横向划分的三大原则铺垫。继而,作者依次解读了“为什么地方政府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为什么给地方授权有困难?”“激励相容机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三大问题。

作者从公共服务边界效应、地理文化以及管理职责几个方面来回答了“为什么地方政府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一问题。

令人深刻的是作者从信息不对称探讨了实际权威来自信息优势这一逻辑,从信息的获取、传递方面揭示了当前我国行政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由于信息复杂多变,模糊不清的地方太多,而政府的繁杂事权又没有清楚的法律界定,所以体制内的实际权力和责任都高度个人化……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这种权利的自然集中可能会造成专权和腐败。“天高皇帝远”这一现象揭示了信 息对权力的影响,进而侧面反映了地方授权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现实情况出发,作者提出要给地方政府设置激励相容机制,在这一章中讨论了政府内部上下级间的激励相容,明确地方的权利和责任。

从第一章来看,作者对于我国行政体系的现实情况进行梳理也反映了“在我国,想脱离政府来了解经济,是不可能的。”这一核心观点。

第二章财税与政府行为,作者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这一背景前提入手,讲述了分税制改革后兴起的“土地财政”让政府对“制造业、 房地产业”青睐有加。与此同时,由于中央拿走了收入的大头,但地方仍然是支出的大头,在各级政府转移支付的过程中滋生了经济纵向、横向的不平衡。

从第二章的“土地财政”,进一步联系上了第三章的政府投融资与债务问题,“土地财政”演变为“土地金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地方政府的“高负债投融资模式”从生产和地产两个方面入手,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公司”自助招商引资或采用华夏幸福模式利用第三方招商引资。这种“高负债 投融资模式”带来隐形“债务危机”。针对“唯GDP论政绩”这一考核机制进行了批评,同时肯定了“全面工作”考核机制。但无论是哪一种考核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不同结果都显示盲目追求政绩而忽视人民的真实需求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通过京东方和光伏产业两个案例,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政府在工业化中扮演的两个角色,一个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一个是产业方向的“引领者”。经济发展是多元主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加速投资进程,刺激经济发展,但到了经济发展成熟的后期,政府也要懂得做“裁判员”,给予市场充分的活力与空间自由发挥。由此,到了本书下篇的宏观现象,作者强调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重要特点是“重土地,轻人”,虽然加快了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给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债务负担,拉大了经济的横向差距。

从第五章开始,作者开始介绍中国 宏观经济在“城市化、债务、经济结构”三方面的问题,最后延伸至我国未来新发展格局所需要的改革。第五章城市化与不平衡,从土地的角度入手,分析土地供需与商品房供需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了房价上涨与供需的不平衡。高房价使民众负债累累,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继而带来城镇化的进程与人口自由流动的不平衡, 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贫富差距的不平衡。这种以土地为核心的城市化,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从地价到房价,老百姓的债务风险加重。缓解这样的现象除了遏制房价上涨,根本之道在于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鼓励他们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让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成为低收入人群谋求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人口流动的障碍。

第六章在第五章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财务与风险。分析了债务负担过重会滋生一定的风险,前两节作者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债务的一般经济学原理,第三节分析我国债务的成因、风险、后果。作者提出无论是居民、企业还是政府负债都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关。GDP增速放缓、宏观债务负担加重、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对“土 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过度依赖,不仅推升了房价也提高了居民的债务负担,社会经济风险也不断增加。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以实际生活为依托,明确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实际风险,十分具有警示作用。

第七章国内国际失衡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失衡,即国内经济结构“投资出口过高”与“消费不足”的失衡,国际竞争中“核心技术不足”的失衡。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老百姓支配收入份额下降或是储蓄过高,而究其根本则是老百姓收入占比不高,“获得感”不够。由于消费不 足导致国内产能过剩加大了国外输出,继而加剧了贸易冲突。在贸易冲突中我国“核心技术不足”这一重要短 板,也是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的。从宏观政策 “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这一发展战略的转型上来看,关键还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作者提出想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让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同时要注重“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解决了技术短板,才能解决经济发展“卡脖子”的关键。

第八章作者对全书做出了总结。作者的主要结论之一是政府的转型是必然的,政府应从“生产型”转为“服务型”,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人为本”才是未来政府发展的主要方向。作者在第一节中讲到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竞争。虽然“官场+市场”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就适用于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官场+市场”的发展模式有三个弊端即缺乏淘汰机制;官员升迁是 “零和博弈”;缺乏经济发展建设的长效性考虑。因此,作者认为政府不是企业,不能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还要承担多重民生和社会服务职能。所谓“政府能力”不仅包括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包括政府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和作用方式的能力。这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市场化改革想要更进一步“生产型政府”就需要逐步向 “服务型政府”转型。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主要解读了地方政府的行政逻辑,以房价、贫富差距、城市化进程等主要热点话题,从事实出发,来探索背后的行为逻辑。这本书给我很大感受是,案例很新,很能贴近我们近年来因特殊时期而有巨大改变的社会。联系到近些年来因特殊时期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状况,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强、如何分配好蛋糕这样的问题再次变得严峻起来。

读完本书回味起来有两点最深刻,分别是“土地”和 “信息”。城市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是非常有效的融资手段。以土地本身的价值为基础,衍生出“土地财政”“土地金融”,进而关乎到了与我们老百姓最相关的房价问题,追根溯源,所有问题都是“财政”的缩影。除了一切经济根源的土地外,作者也提及了权力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的复杂性是“一把手负责制”的根源。结合现实情况,权力的腐败确实多数来自于不平衡的信息差,信息高度集中在高层中,确实可能导致专权和腐败。

总结来说,《置身事内》联系实际案例很多,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图标曲线以及涉及到经济学专业内容时还是有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不过从中确实能了解一些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及政府在财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收获的知识比较有实际意义。政府想要做出正确的成功的决策,应当立足于人民,不能脱离群众面临的实际生活。成功的决策背后是协商和妥协,而不能单靠政府单方面的命令。利益冲突不是问题本身。通过理解和协调,立足于人民才能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