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研究生部

培养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管理 > 教学相长

更多  
完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15-01-03  点击量:
一、以培养硕士生独立研究能力为核心完善培养环节
党校硕士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卓越的创新型人才”为终级追求。近年来,一些人认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硕士生教育可以弱化科学研究的要求或取消学位论文,我们认为,党校硕士生培养应更加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因为研究能力的本质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更高层次的自我提高和发展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激发硕士生内在的研究潜力和培养硕士生独立的研究能力,不断完善培养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构建并实施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硕士生的科研是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研究体验创新的过程。因此,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视野、研究领域和课题、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创新意识和指导质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在硕士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必要赋予导师更多的权利,并强化其责任。在招生环节上,导师组有录取与否的决定权;导师和硕士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双向自主选择;每年硕士生培养经费由导师负责指导使用;专设导师指导硕士生从事科研项目、社会调研、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经费资助;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指导相结合,发挥学科导师群体对硕士生指导的团队优势;鼓励导师以课题为载体组建研究团队吸纳硕士生参与,让硕士生在一种研究氛围中接受教育,把科研实践同硕士生教育结合起来;举办一年一度的导师工作会议,并吸纳高校优秀导师参加,通过相互切磋和交流不断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通过各种手段确保硕士生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训练,要求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坚持学位论文三重盲审制度,并对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其次,创新课程教学。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硕士生课程教学而言,教师要引导硕士生对待课程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一种理性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朝圣”的态度,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认识、理解、揭示、质疑、批判、反思和修正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引导教师转变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硕士生课程建设。各专业在学科基础课中必须开设研究方法课,通过专门的研究方法课程,加强硕士生的研究训练。通过邀请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共建硕士生课程,将相关学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或理论前沿知识以讲座或以某门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的形式讲授给硕士生,使硕士生了解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和动向,培养硕士生更宽广的学术视野。鼓励硕士生自主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报告会、论文报告会、学术沙龙等,各学科教师参与点评、提问、讨论等,纳入教师课时工作量。
二、融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于一体,加强硕士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师与硕士生之间,不仅是一种学术关系,还是一种道德操守的传承与影响的关系。因此,要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准入标准,加强对导师的动态评估,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师”方能出“高徒”。导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方位培养贯穿于整个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强化其成才意识,不仅有助于培养硕士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硕士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抓住学术道德教育这个关键环节,提高硕士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硕士生种种学术失范行为,有的是主观故意所为,有的是客观上对一些学术规范缺少了解和掌握而过失所为。对于前一种情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而又公正合理的硕士生考评体系。对于后一种情况,必须通过学术规范教育,让硕士生知晓、掌握、运用学术规范,懂得什么叫合理借鉴和合理引用,什么叫技术不当构成抄袭剽窃,等等。为此,有必要将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体系。当然,在学术规范教育中,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硕士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促进师生朋辈关系的建立,融德育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如何让青年学子有理想、有志向、有追求,是党校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为此,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入学教育,由若干名各学科的优秀教授结合自己的成才体会与学生交流座谈,引导学生淡化“为了谋生而求学”的目的,强化成才意识。二是挑选刚进校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使这些与硕士生年龄相近的青年教师能够既从学生的视角又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三是将硕士生的党建工作划归各相关教研部支部,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各学科教师,让教师在日常的政治学习和活动中加强对硕士生政治导向、行为规范和学习自觉性的教育和引导。
三、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相关资源的最大效用
第一,整合校内教学和科研资源让硕士生共享。党校硕士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干部教育资源丰富、层次高的优势,加强与干部教育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并持久、细致地进行相关制度建设,为硕士生提供更多博采众家之长、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的教育机会。建立硕士生与教师共享科研奖励的机制,让各类学术活动毫无保留地覆盖到我们的学生,并为硕士生提供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园地。
第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实行校内外联合培养。与自然科学创新更多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生需要了解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不了解实践,就不可能感知时代的脉搏,体验实践的呼唤;不深入实际,也就不可能有问题眼光,也不可能服务于社会,更不可能创新。为了克服党校导师在社会阅历、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局限,增强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从2009年开始聘请校外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专业研究水平的管理人员为党校硕士生社会实践带教老师。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让学生感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然后学会如何以一种适当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种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的现实,学会脚踏实地、克服困难和团结协作。
第三,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硕士生多学科背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通过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构建硕士生教育资源互补和共享机制,为硕士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氛围;通过举办跨学科的研究生论坛、学术节等学术创新活动,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参与,打造高品位的适合研究生群体特点的精神文化平台,为他们创造跨学科背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党校硕士生自身人格、思维、能力的健全和发展,也促进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和人际沟通。
总之,党校硕士生教育是一项未来几年或十几年才会见效的事业,作为党校硕士生教育的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一系列自觉行为,把各种丰富的、厚实的、优秀的文化提供给我们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教育的应有境界。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

(原载《学习时报·党校教育专刊》2010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