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年11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标准,坚持党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平台的育人功能,聚焦政治能力建设和实践专业能力提升,旨在培养德才兼备、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和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能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理论,了解国际公共管理前沿的理念和知识,具有当代中国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治理与创新、公共政策分析、城市治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能力,能独立从事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胜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适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较高层次管理型人才。
(二)培养标准
1.品德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恪守学术道德,学风端正、求真务实,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知识结构: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深入钻研所选专业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持续关注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基本能力: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能熟练应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具备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独立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和工具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探索和解决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管理、社会工作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1.5~2年,论文写作不少于1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硕士生在校注册的时间不得少于2年。
三、学科方向
1.行政管理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体制与改革、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伦理、信息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的国际比较等。本方向充分发挥本单位理论联系实际途径和渠道多的优势,形成了以超大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数字化治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行政伦理为核心,以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高为宗旨的研究特色。
2.公共政策
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包括政策科学的经典理论、政策过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分析的前沿方法;比较公共政策,研究不同国家的政策过程及其决策和执行的体制机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与理论创新,研究中国公共政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本方向基于本单位与实践部门联系紧密的优势,形成了以超大城市养老政策、教育政策、医改政策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积极救助政策为宗旨的研究特色。
3.城市治理
本学科方向立足上海超大城市区位优势,以公共管理、城市科学、社会学的知识交叉为基础,侧重研究大城市公共管理和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政府职能定位、条块关系调整、治理结构转型和运行机制、行动策略等。研究突出区位性、实践性和回应性特点,聚焦上海超大城市公共管理和社区治理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注重实证分析和经验归纳,强调从复杂多样的城市治理实践中提炼理论资源,在回应现代城市治理多维问题上集聚优势,着力增强研究的解释力和咨政功能。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修满37学分,其中学位考试课不少于20分,实践性环节2学分,具体情况如下: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必修课 | 公共 必修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外语(基础) | 36 | 2 | 1 2 |
*外语(专业) | 36 | 1 | 3 |
*公共管理学 | 54 | 3 | 1 |
*公共政策分析 | 36 | 2 | 2 |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 36 | 2 | 1 |
专业方向必修课 | 行政 管理 专业 | *政治学 | 36 | 2 | 2 |
*行政法学 | 36 | 2 | 3 |
*公共组织理论 | 36 | 2 | 4 |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 36 | 2 | 4 |
*公共经济学 | 36 | 2 | 2 |
*公共危机管理 | 36 | 2 | 3 |
公共 政策 专业 | *政治学 | 36 | 2 | 2 |
*行政法学 | 36 | 2 | 3 |
*公共组织理论 | 36 | 2 | 4 |
*公共政策研究的量化技术与方法 | 36 | 2 | 1 |
*公共经济学 | 36 | 2 | 2 |
*公共危机管理 | 36 | 2 | 3 |
城市 治理 专业 | *城市管理学 | 36 | 2 | 1 |
*城市社会治理与政策 | 36 | 2 | 2 |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 36 | 2 | 3 |
*城市安全与风险防控 | 36 | 2 | 3 |
*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 | 36 | 2 | 4 |
选修课 | 公共 选修课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1 |
专业方向选修课 | 宪法学 | 36 | 2 | 3 |
公共管理思想史 | 36 | 2 | 3 |
比较公共行政 | 36 | 2 | 3 |
公共行政伦理 | 36 | 2 | 3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 36 | 2 | 4 |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 | 36 | 2 | 4 |
政府治理中的法治前沿问题研究 | 36 | 2 | 4 |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管理 | 36 | 2 | 4 |
中国公务员制度 | 36 | 2 | 4 |
政府公共关系 | 36 | 2 | 4 |
行政改革前沿问题研究 | 36 | 2 | 4 |
西方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 36 | 2 | 3 |
城市规划管理 | 36 | 2 | 3 |
城乡社区治理 | 36 | 2 | 3 |
中外城市发展史 | 36 | 2 | 4 |
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 | 36 | 2 | 4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36 | 2 | 4 |
城市人口与环境治理 | 36 | 2 | 4 |
城市社会问题前沿研究 | 36 | 2 | 4 |
城市社会工作 | 36 | 2 | 4 |
城市群与区域发展前沿研究 | 36 | 2 | 4 |
跨专业选修课 | 详见其它专业课程设置 |
|
|
|
必修 环节 | 健身 | 18 | 1 | 1 |
社会实践及调研 | 220 | 2 | 4 |
学术讲座(10次) |
| 2 | 1-6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36 | 1 | 1-6 |
备注:*为学位课
五、实践性环节
实践性环节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分。由教研部负责安排并组织考核,总学时数不能少于220学时。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学分、完成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参加由教研部按专业组织的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见我校《中期考核办法》。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要有新见解。
论文开题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以保证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撰写学位论文。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按学校下发的《学位论文工作规定》执行。
八、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和教研部(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研究生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指导学生虚心学习,积极进取,教学相长。教研部(所)定期研究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情况。
2.贯彻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研究生既要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同时也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名家学者的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注重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参与式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务实型能力的培养力度。
5.加强对研究生文献阅读、学习研讨和学术报告的管理,硕士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外文文献资料,并应有较详细的摘要。指导教师应重视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的指导,定期举行文献阅读报告会(在学期间每位研究生不得少于两次)。教研部应组织研究生及有关教师参加,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
6.要加强在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并由专人负责。健全考核和检查制度,具体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九、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按本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学分,论文工作完成后,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有关事项按我校《学位论文工作规定》有关条款办理。
学位论文答辩后,将根据我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条款,做出是否毕业、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专业经典文献推荐阅读目录
序号 | 作者、题录及出版信息 | 备注 |
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列宁选集》第1-4卷;《毛泽东选集》第1-4卷;《邓小平文选》第1-3卷。 |
|
2 |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
|
3 |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
|
4 | 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
5 | 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
6 |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
7 | 杨开峰:《中国之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
8 | 王浦劬:《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策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9 | 郁建兴:《“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
|
10 | 徐勇:《国家治理的底色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
|
11 | 姜晓萍:《地方政府流程再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
12 | 薛澜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
13 | 颜昌武、马骏编译:《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
14 | (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1998年英文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
15 | (美)约翰·W. 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 中文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
|
16 | (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
17 | (美)戴维·R.摩根 等:《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
|
18 |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
19 | (美)丹尼斯·C·谬勒著:《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
20 | (美)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
21 | (美)史蒂文·科恩年版等:《新有效公共管理者》(1998年英文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
22 | (美)保罗·C·纳特等著:《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
23 | (美)奥斯本等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
|
24 | (美)珍妮特•V•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
25 | (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2000年英文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
26 |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
|
27 | (美)怀特:《公共行政研究的叙事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
|
28 | (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
29 |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
|
30 | (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9年版。 |
|